春分吃什么食物
1、吃春菜
昔日四邑有個不成節的習俗,叫做“春分吃春菜”。“春菜”是一種野莧菜,鄉人稱之為“春碧蒿”。逢春分那天,全村人都去采摘春菜。在田野中搜尋時,多見是嫩綠的,細細棵,約有巴掌那樣長短。采回的春菜一般家里與魚片“滾湯”,名曰“春湯”。有順口溜道:“春湯灌臟,洗滌肝腸。闔家老少,平安健康。”,慢慢地這也成了一個習俗。一年自春,人們祈求的還是家宅安寧,身壯力健。
2、蘿卜
吃蘿卜不但能上下通氣,還能起到去疾病、解春困的功效。春季養生保健的各種蔬菜中,效果最好的當屬蘿卜。白蘿卜具有清熱生津、理氣、消食化痰的作用,生吃偏于清熱生津,煮熟偏于行氣消食,春季食用,可用來防治痰多咳嗽、咽痛、傷食腹脹、便秘等病狀。
3、太陽糕
太陽糕既是春分祭日的貢品,也是節令食品,寓意“太陽高”。“太陽糕,步步高”。依照舊時老北京習俗,春分這天要祭拜太陽神,“請”吃太陽糕。不但“太陽糕”的寓意美好,而且糯米和內餡的設置也符合春季“宜省酸增甘”的養生理念。
4、驢打滾
按照老北京的習俗,春分得吃驢打滾,以求避邪祈福。驢打滾來歷不凡,光看它的加工材料包括大黃米面、黃豆面、紅豆沙、白糖、香油、桂花、青紅絲和瓜仁,足以符合營養膳食指南上的食材多樣化這一條。它的制作分為制坯、和餡、成型三道工序。做好的“驢打滾”外層粘滿豆面,呈金黃色,豆香餡甜,入口綿軟,別具風味,是老少皆宜的美食。
春分習俗
1、送春牛
春分隨之即到,其時便出現挨家送春牛圖的。其圖是把二開紅紙或黃紙印上全年農歷節氣,還要印上農夫耕田圖樣,名曰“春牛圖”。送圖者都是些民間善言唱者,主要說些春耕和吉祥不違農時的話,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,見啥說啥,說得主人樂而給錢為止。言詞雖隨口而出,卻句句有韻動聽。俗稱“說春”,說春人便叫“春官”。
2、犒勞耕牛
江南地區則流行犒勞耕牛、祭祀百鳥的習俗。春分已至,耕牛即開始一年的勞作,以糯米團喂耕牛表示犒賞;祭祀百鳥,一則感謝它們提醒農時,二是希望鳥類不要啄食五谷,祈禱豐年之意。
3、粘雀子嘴
春分這一天農民都按習俗放假,每家都要吃湯元,而且還要把不用包心的湯元十多個或二三十個煮好,用細竹叉捍著置于室外田邊地坎,名曰粘雀子嘴,免得雀子來破壞莊稼。春分期間還是孩子們放風箏的好時候。尤其是春分當天。甚至大人們也參與。風箏類別有王字風箏,鏈魚風箏,瞇蛾風箏,雷公蟲風箏,月兒光風箏,其大者有兩米高,小的也有二、三尺。市場上有賣風箏的,多比較小,適宜于小孩子們玩耍,而大多數還是自己糊的,較大,放時還要相互競爭看哪個的放得高。
春分養生原則
1、早起早睡養肝
《黃帝內經》說:“春三月,此謂發陳,天地俱生,萬物以榮,夜臥早起,廣步于庭,被發緩形,以使志生,生而勿殺,予而勿奪,賞而勿罰,此春氣之應,養生之道也。逆之則傷肝……”。大概意思是說立春,自然界生機勃勃,萬物都是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,這時人們應該跟隨大自然的生機勃發之景,早睡早起,早晨去散散步放松。如果違背了,就會損傷肝,這是因為春天生養的基礎。所以,春季要以舒暢身體,調達情志來養生。
2、不要穿太少
“春不減衣,秋不戴帽”。立春氣溫還沒有轉暖。所以,不要過早減去冬衣。已經穿了幾個月的棉襖,身體產熱散熱的調節與冬季的環境溫度是相對平衡的。由冬季轉入初春,氣溫差異大,過早穿太少,一旦氣溫下降,就難以適應,還會讓身體抵抗力下降。病菌乘虛而入,容易引發各種呼吸系統疾病。
3、少吃補品和鹽
很多人在冬季時會進行食補。但是立春后進補就要注意了。一年四季有“春生、夏長、秋收、冬藏”的特點。人生于自然一樣,要順應自然規律。冬季根據個人體質適量進行食補,符合冬藏的養生原則。但立春這個時節里,不論是食補還是藥補,這個量一定要逐漸減少,以便逐漸適應春季舒暢、升發、條達的季節特點。與此同時,減少食鹽攝入量也非常重要,因為咸味入腎,吃太多的鹽易傷腎氣,不利于保養陽氣。
4、防止舊病復發
春分時節是很多是疾病多發的季節。比如:肺炎、過敏性哮喘、心肌梗塞、精神病肝炎、流腦、麻疹、腮腺炎等,所以大家在這時候i一定要及時的注意自己的身體。
5、每天梳頭百下
“春三月,每朝梳頭一二百下”。春季每天梳頭是最好的養生保健方法。因為春天是自然陽氣萌生升發的季節,這時人體的陽氣也順應著自然,有向上向外升發的特點,表現為毛孔逐漸舒展,代謝變得旺盛,生長變得迅速。故春天梳頭,正符合這一春季養生這個特點,有宣行郁滯,疏利氣血,通達陽氣的功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