寶島臺灣是有名的美食之都,地道的美味小吃,展現(xiàn)著當(dāng)?shù)氐拿袼罪L(fēng)情及飲食文化。臺灣的小吃結(jié)合了福建,潮州以及日本的佳肴。各地獨特的風(fēng)味小吃,都代表著過去至今的飲食傳承。今天本期飲食文化為大家整理了部分臺灣特色美食,一起來看看吧。
大腸包小腸:是臺灣相當(dāng)普遍的小吃,炭火燒烤的大腸外皮微酥,內(nèi)餡米粒飽滿,夾上風(fēng)味絕佳的香腸,鋪上酸菜、小黃瓜、姜片與菜脯蛋等小菜,一口咬下肉汁四溢,滿嘴的美味。而這么有特色的傳統(tǒng)小吃,在東海夜市就能找到。位于東海大學(xué)西門町的官之霖大腸包小腸,是東海夜市里頗具特色的小吃。
鼎邊銼:許多人到基隆,都想一嘗它的口味。日本NHK獨家專訪,特地來基隆攝影專輯其制作過程。鼎邊銼是福州小吃,在福州人家里這算是家常小吃。里面有肉羹、蝦仁羹、金針、香菇、木耳、魷魚、小魚干、竹筍、高麗菜,內(nèi)容豐富,是標(biāo)準(zhǔn)的湯好料多。然而這只是配料,主菜是白白嫩嫩的一片稱之“鼎邊銼”。 “銼”是臺語,為爬滾的意思。其制作是用米磨成米漿,沿著大鍋鼎邊滾下,米漿滑滾的動作叫銼,所成白白一片,就是鼎邊銼。鼎邊銼以邢家所做最為有名。
蚵仔煎:臺灣小吃銷售排行榜第一名,因偶像劇《轉(zhuǎn)角遇到愛》被兩岸粉絲追捧。如今從臺灣頭走到臺灣尾,每到一地都可尋到它的芳影。一顆顆圓潤飽滿的蚵仔撒在鐵板上滋滋作響,澆上稀薄的太白粉漿后,再搭配幾片青菜和一個土雞蛋,最后畫龍點睛將酸酸甜甜的特制醬淋在剛離開爐火的蚵仔煎上,撲哧四溢的香氣 中,頓時迎來一陣噼噼啪啪的美美響聲。
阿宗面線:這家面線創(chuàng)立于1975年,賣的是大腸面線,雖然有一塊兒小店面,卻不提供座位,食客需端著碗,捧著燙嘴的面線或站或蹲,在騎樓下或馬路中間吃,蔚為壯觀。更怪異的是顧客經(jīng)常大排長龍等待,再端著那碗面線到店家設(shè)在柱子旁邊的調(diào)醬臺,加一些符合自己口味的辣椒、蒜泥或烏醋。這小小的面線有人叫它面線糊,意謂面線如漿糊般黏稠,而且配料和面線都和在同一鍋里。面線里加了鮮蚵,叫蚵仔面線;若以大腸為澆頭,則稱大腸面線。
甜不辣:有50多年歷史的賽門甜不辣一直安穩(wěn)地坐在臺灣本地小吃甜不辣的第一位的交椅上,不光是因為它的年頭長,更重要的是這種風(fēng)味獨特的小吃充滿了變化與想像。賽門甜不辣的招牌來自70年代風(fēng)靡臺灣的國外電視劇《七海游俠》,其中的男主角名叫賽門·鄧普拉,由于“鄧普拉”與“甜不辣”的發(fā)音接近,才有了這么一個有趣的店號。賽門甜不辣的全手工制作工藝也是保證口感的重要因素,多少年來不曾改變,一碗甜辣醬混雜的美食就在這里多年如一日地任憑風(fēng)霜改變。
棺材板:為赤崁食堂創(chuàng)始人許一六先生所研發(fā)改良的美食,赤崁食堂最初以雞肝和蕃茄醬夾在吐司中,稱為雞肝板。許一六先生在嘗過后,將其改良以厚片 吐司炸酥挖空,填入牛奶面糊、雞肉、馬鈴薯、青豆仁、蝦仁、花枝將挖去的面包皮蓋上,棺材板即完成。棺材板類似西餐中的沙拉面包,再加上使用刀叉進食,可知棺材板是由西餐中研發(fā)出來的獨特小吃,由于食客戲稱其形狀似棺材,因此老板以此命名為棺材板,頗具有恐怖氣息的名字。
彰化肉圓:彰化肉圓的主要材料是特選番薯粉(清明節(jié)后產(chǎn)制),上等豬肉、香菇、蛋黃、冬蝦、竹筍配蔥、玉桂香料。經(jīng)過配制炊蒸,即是圓形表皮潤澤富彈性的半成品。放入不溫不燥的油鍋炸上數(shù)分鐘,撈起澆灑特制的佐料——糯米、花生、芝麻、糖攪拌而成的甜醬,加上上等壺底醬油。吃起來感覺皮脆餡香,味道可口。
姜母鴨:這是80年代后期在臺灣流行起來的進補小食,將臺灣特產(chǎn)的紅面番鴨煮熟,取鴨肉和老姜(也被稱做姜母),搭配上胡麻油、米酒、中藥的藥材包,混合放在客人面前熬煮,炭火更佳,好似鴨湯火鍋一般。
生炒花枝:僅憑“生炒花枝”這個美名,就當(dāng)先品為快。“花枝”是由主料魷魚,配以各類竹筍、胡蘿卜熬制而成的。之所以叫“花枝”,是因為魷魚上部有十個肉腕,形如花枝,于是形象地取名。一口咬下去,會感覺到鮮美湯汁溢出,而滑韌的花枝口感更是一絕。
擔(dān)仔面:從臺南開始走紅的擔(dān)仔面,小小的一碗面由川燙過的油面佐以些許豆芽菜及韭菜,淋上熬煮多時的擔(dān)仔面便可上桌供人品嘗。若覺得配料不夠豐富,還可以加一顆鹵蛋或貢丸提增口味。最為知名的就是臺南的度小月?lián)忻妫珊橛箢^公于1895年創(chuàng)立。
割包:原本是尾牙(農(nóng)歷12月16日)時才吃的小點心,如今已在臺灣夜市中非常普遍。割包的外型如同中式漢堡,白皙且松軟得如包子,趁熱夾進豬肉和酸菜、再撒上花生粉與香菜,氣味芬芳、口感絕佳。
鐵蛋:鐵蛋為淡水的著名小吃。相傳由在渡船頭畔經(jīng)營小面攤的黃張哖,在一個下雨天的日子,由于生意不好,于是將鹵蛋不斷的回鍋,因為鹵好的蛋海風(fēng)一直吹,越鹵越 小,越鹵越黑,沒想到客人卻喜歡上這種更有嚼勁、更加美味的黑鹵蛋,之后經(jīng)由媒體采訪,報道引起許多人的注意,之后,鐵蛋就成為了淡水有名的小吃了。最知 名的當(dāng)屬“阿婆鐵蛋”,到淡水的朋友一定要去吃吃看。
蚵仔米線:一碗好的蚵仔米線關(guān)鍵在于蚵仔的新鮮度和面線的Q勁,同時米線和蚵仔應(yīng)該保留著她的原汁原味,食用時淋上烏醋、特調(diào)醬料等,最后灑些香菜提味便可盡興享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