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原是古代文化的中心,而遷徙是向遠離文化中心的地區進行傳播的一個重要途徑,并且遷徙后的人們結合當地的情況,經過融合,發展創造出更加豐富多彩的地方文化,而今天要介紹的屯堡文明就是一個遷徙后產生的,是貴州文化一個重要的見證。
貴州屯堡,今天的貴州,仍然聚居著一支與眾不同的漢族群體“屯堡人”。這里的人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,時至今日依然恪守著其世代傳承的明朝文化和生活習俗,歷經600年的滄桑,形成了今天獨具特色的“屯堡文化”。
這是一段關于明朝移民的歷史記憶,一種獨特的漢族文化現象。它既保留了先祖的文化傳統,又在長期的生產勞動中創造了獨特的地域文明。屯堡是漢族文化的“活化石”,是世界上最后的明代古村。屯堡是指貴州特有的一種村落形式,它的文化內涵豐富,學術界稱之為屯堡文化。位于安順市附近的天龍屯堡是保存較完整的一個。
明代是云貴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移民時代。朱元璋在洪武十四年(1381年)派30萬大軍進攻西南,消滅了元朝殘余勢力,并把軍隊留在云貴地區,又下令將留戍者的父母妻子兒女全部送到戍地。
在當地,軍隊的居住地稱為“屯”,移民的居住地稱為“堡”,他們的后裔就叫做“屯堡人”。600年過去了,屯堡民居的建筑、服飾以及娛樂方式等依然沿襲著明代的文化習俗。
屯堡村寨多采用隨處可取的石板蓋房,是屯堡文化一個重要的外顯特征。安順屯堡村寨在選址上遵循傳統風水理念:“左青龍,右白虎,前朱雀,后玄武”,即是背有靠山,前臨壩子,兩側流水曲折。戰爭年代為了向軍隊的供給提供保障,使屯堡人形成了區別于其他人群的獨立文化單元。
安順屯堡村寨出于當初軍事防御的需要都砌有圍墻,使屯堡村寨成為獨立的一個社會單元,圍墻呈圓形或半圓形,隨地勢的起伏而修建,蜿蜒曲折,盡顯歷史的蒼桑。在村寨前建有堅固寨門,儼然古城門,大有拒敵于千里之外的氣勢。
貴州的漢族大多操漢語北方方言的川黔、黔東南、黔南3個次方言,屯堡人所講的既非川黔次方言,也不是黔東南、黔南次方言,形成一個獨特的方言島——屯堡話,俗稱“二鋪話”。
屯堡地區婦女的服裝非常特,多以青、藍色為主,樣式為寬袍窄袖并且不加花邊。據當地的老人講,屯堡婦女的服飾是傳承了明太祖朱元璋夫人“馬大腳”的服飾。俗稱“鳳陽漢裝”。這些服飾從安徽傳來,在安徽當地早已失傳,但是在屯堡卻完好地保存下來了。
屯堡人的飲食習俗受歷史和自然環境的影響,形成了內容豐富、特色突出的飲食文化,既有江淮風格和便于戰爭中攜帶的特點,又有貴州山間壩子所衍生出的一些特點。
漫長的滄桑歲月,足已更改任何一種事物,而那誰人都難以抗拒的歲月沖蝕,卻沒能給屯堡人留下太多的風化痕跡,它如同一枚經年形成的琥珀,在自己獨有保護層下栩栩如生。桃花園是虛擬的,而屯堡卻是真實而鮮活的。我們可以從600年屯堡民間藝術中感受那真實歷史厚重的脈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