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國,每年都有各種各樣的傳統節日,這些均跟古代的神話傳說、風俗習慣、信仰等有很大的關系,以此形成了具有不同紀念意義、特色價值、日期不同的傳統節日,并保留至今,并構成了現今文化風俗中一抹難以忽略的文化色彩。
兩個節日的日期
簡而言之,中元節的日期在每年的農歷七月十五,而下元節的日期則在每年農歷的十月十月十五,兩者中間相隔三個月之久。中元節:農歷七月十五日, 俗稱七月半。傳說該日地府放出全部鬼的魂,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的魂的活動。凡有新喪的人家,例要上新墳,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,所以,它整個兒是以祀鬼為中心的節日,系中國民間最大的鬼節。下元節:農歷十月十五,為中國民間傳統節日,亦稱“下元日”、“下元”。下元節的來歷與道教有關。道家有三官,天官、地官、水官、謂天官賜福,地管赦罪,水官解厄。
中元節的由來風俗
中元節的由來有兩種說法,分別是道教方面與佛教方面的說法,在傳承千年中,形成了具有節日特色的風俗習慣。中元節,其實就是道教名稱,民間世俗稱為七月半、七月十四,另一說七月十五 祭祖節,佛教稱為盂蘭盆節。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、放河燈、祀亡魂、焚紙錠、祭祀土地等。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、酬謝大地的節日,有若干農作物成熟,民間按例要祀祖,用新稻米等祭供,向祖先報告秋成。
下元節的風俗習慣
一年一度的下元節這天,會有一種吃“小團子”的風俗,這種小團子采用了特殊做法技巧,體現了當時的節日特色。農歷十月十五,是中國古老的“下元節”。此時,正值農村收獲季節,武進一帶幾乎家家戶戶用新谷磨糯米粉做小團子,包素菜餡心,蒸熟后在大門外“齋天”。又,舊時俗諺云:“十月半,牽礱團子齋三官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