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驢得水》的結(jié)局是,張一曼瘋癲了,但是只有她還保持著自我的人。其他的人還在為金錢、權(quán)力或暴力的裹挾之下妥協(xié)了,放棄了自己原來堅持的東西。
在1942年,國民黨還在執(zhí)政時期,有四位有理想有激情的教育者投身邊遠農(nóng)村去支教。而這個村子里學校的校長,為了改變農(nóng)村的現(xiàn)狀,把所有希望都放在了學校上,這幾位的到來更是讓他大為喜悅。他在接下來的事情上,都提出了很多建設性的意見,而周鐵男更愿意放棄自己工資,把工資用來當做學生們的獎學金。而天真爛漫的張一曼會為學生們做校服。
而有一位叫做“呂得水”的英語老師是一頭驢,只是被說成是一個人,只為了多要一份工資來維持學校的運轉(zhuǎn)。但是沒過多久,國民教育司要派專員來視察工作,這下,可急壞了整個學校的人。最后不得已找到了銅匠來冒充“呂得水”,就這樣一場鬧劇開始了,人性的轉(zhuǎn)換與丑惡嘴臉的開始也從這場鬧劇中呈現(xiàn)。
這部電影乍一看是部喜劇,但是后來讓人由喜轉(zhuǎn)悲,充滿著教育意義。